耳廓腫瘤少見!
耳廓惡性軟骨樣汗管瘤一例2015-10-28 王強 耳鼻喉時間
Hirsch 和 Helwig 于 1961 年首次報道的軟骨樣汗管瘤(chondroid syringoma,CS)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皮膚附屬器腫瘤,據(jù)報道其發(fā)生率約占全部皮膚附屬器腫瘤的 0.098% 以下。作為對應于涎腺混合瘤(多形性腺瘤)的皮膚病變,該病還被稱之為「皮膚混合瘤」。
惡性軟骨樣汗管瘤更是少見,報道的病例多為肢端及軀干,發(fā)生于頭頸部者極為罕見。最近印度的 Krishnamurthy 教授等人在 Indi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報道了一例耳廓惡性軟骨樣汗管瘤,為大家詳細介紹如下。
病例概述
41 歲男性,無其他疾病,最初因左側頸部多處腫脹 4 個月而就診于其他單位。病變之一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,提示為低分化癌而轉診至作者所在單位進一步處理。
入院后,體檢見左側頸部第 II、III、IV 組淋巴結多處腫大,大小不一,最大者為 IIA 組內一枚 2.5?2.5 cm。甲狀腺輕度腫大,雙側多處邊界不清結節(jié)。進一步檢查,見左側耳廓耳輪上方有一 3?3 cm 無痛性隆起(圖 1),質實,固定于皮膚,但可隨其下軟骨一起移動。進一步詢問,患者訴此處長期腫脹,近 4 個月來體積逐漸增大。上呼吸道、消化道其他檢查正常。
圖 1. 初診時的臨床照片
頸部超聲見甲狀腺雙側葉多發(fā)結節(jié),伴左頸部第 II、III、IV 組多枚腫大淋巴結。甲狀腺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見良性濾泡細胞,偶見炎性細胞,但無非典型細胞。左頸部第 II 組淋巴結細針穿刺,提示腺體來源的癌(但免疫組化 TTF-1 陰性)。初步診斷為原發(fā)灶未明的腺癌,伴左耳廓皮脂腺囊腫。
進一步行 PET-CT 檢查,見包括左側第 IIA 組(標準攝取值 3.8)、左側第 III 組及左側第 IV 組(標準攝取值 2.9)淋巴結在內的頸部淋巴結多處攝取增強;此外,左耳廓可見分葉狀軟組織腫物伴壞死,攝取也有增強(標準攝取值 2.9);雙側甲狀腺多處高信號密度病灶(標準攝取值 4.2)(圖 2、3)。
圖 2.(a-d)軸位 CT 圖、(e-h)對應的周圍 PET-CT 圖:見包括左頸部第 II- 第 IV 組淋巴結在內的頸部淋巴結多處攝取灶
圖 3.(a、b)冠狀位 PET-CT 圖、(c、d)冠狀位 PET 圖:包括左頸部第 IIA 組(標準攝取值 3.8)、第 III 及第 IV 組淋巴結(標準攝取值 2.9)在內的頸部淋巴結多處攝取增強。左耳廓處可見分葉狀軟組織腫物伴壞死,攝取也有增強(標準攝取值 2.9);雙側甲狀腺多處高信號密度病灶(標準攝取值 4.2)
再次行甲狀腺細針穿刺檢查,未見非典型細胞。但左耳廓處細針穿刺卻意外發(fā)現(xiàn)少許簇狀非典型上皮細胞,提示上皮源性惡性病變。術前診斷為:可疑皮膚附屬器腫瘤,伴頸部淋巴結轉移。行左耳廓腫瘤廣泛切除并左頸部淋巴結清掃。耳廓處缺損通過局部皮瓣牽拉進行修補(圖 4)。
圖 4. 患者術后臨床照片。耳廓處缺損通過局部皮瓣牽拉進行修補
組織病理學結果提示為左耳廓惡性軟骨樣汗管瘤,切緣陰性,左頸部淋巴結 48/53 枚轉移(圖 5)。經(jīng)多學科會診后,考慮對患者瘤床及頸部進行輔助放療。
圖 5.(a、b)切片中見惡性腫瘤,腺樣細胞排列呈葉狀,部分小葉呈囊腔樣,部分胞質嗜酸性至透明的漿樣細胞構成的小葉則呈實性,可見逗點樣壞死,核分裂增加(蘇木素伊紅染色,?20);(c)見伴明顯惡性區(qū)域的軟骨樣汗管瘤;(d)轉移至頸部淋巴結的軟骨瘤樣汗管瘤
編輯:周薇






閩公網(wǎng)安備 35010202000982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