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因為手癢就坑了孩子!這個壞習慣90%的媽媽都會有!
掏耳朵,可謂是人生的三大樂(惡)趣味之一~(其他兩項是挖鼻孔和摳肚臍)看著一大塊臟東西被成功掏出,那滿滿的成就感,真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。
很多人呢,不僅喜歡自己掏,而且還喜歡給別人掏,甚至連自己的寶寶都“不放過”,沒辦法,就是這么愛干(shǒu)凈(yǎng)。
但實際上,耳朵根本就不用掏!特別是不建議家長隨便給寶寶掏耳朵。
耳朵為什么會有[粑粑]?
這耳朵又不吃飯,哪里來的[粑粑]?
這是因為,外耳道皮膚的耵聹腺會分泌出一種黃色的分泌物,再混合脫落的死皮以及進入外耳道的臟東西,就形成了咱們所說的耳屎,醫(yī)學上的叫法更文雅——耵聹。
根據(jù)耵聹的形態(tài),可以分為兩種:
·干性的,呈碎片狀,比較硬、干。
·油性的,呈粘蠟狀,比較軟、濕。
一般來說,我們中國人的耵聹大多是干性的,極少部分人是油性的(歐美人相反)。
耵聹可不是一無是處
很多人覺得耵聹就是個排泄物,跟便便一樣,排得越干凈越好。
然而,事實并非如此。耵聹的存在,對耳朵是具有一定的保護意義的。
·抗菌
耵聹腺分泌物的ph值為6.5,這種酸性環(huán)境對大部分的細菌和真菌都有抑制作用,且耵聹中還含有能殺菌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。
·阻隔異物
耵聹具有一定的粘性,外面進來的灰塵、顆粒等等,都會被耵聹粘??;昆蟲、臟水等,也會被耵聹所阻擋。
·保護鼓膜
耵聹的存在,于一定意義上能使外耳道變窄。這樣一旦有強聲傳入,就能起到緩沖和減弱的作用,進而保護鼓膜免受傷害。
想不到吧,雖然是[屎],但耵聹的作用還真不小。
那么,問題來了:耵聹好處是多,但有時候耳朵癢,也看到寶寶耳朵耵聹多了,要不要掏?
終極解答:到底耳朵要不要掏?
小薇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勸告各位家長:
寶寶的耳朵,真的別自己手癢去掏。自己的耳朵也別隨意掏。
因為我們的耳朵具有自潔功能,隨著我們?nèi)粘;顒尤绯燥?、打哈欠、說話等等,耵聹都會被自動排出,寶寶的耳朵也是一樣的。
Ps:只有極少數(shù)“天賦異稟”的寶寶,耳朵自潔功能不佳,耵聹不能正常排出,才容易引起耵聹栓塞。
另外,寶寶的外耳道非常狹窄,外耳道的皮膚又只有薄薄的一層,再加上寶寶的不受控性太強,不管是用棉簽還是挖耳勺,都很容易戳傷寶寶的鼓膜或者外耳道,進而有可能引起感染。
尤其是在掏耳朵過程中,當寶寶因耳朵受到刺激下意識的躲避時,誤傷的概率就更高了。
Ps:棉簽掏耳朵,還會把耵聹懟進外耳道深處,或者棉絮脫落造成外耳道異物。
同時,頻繁掏耳朵,還會讓外耳道皮膚死皮脫落的速度加快,讓耵聹越來越多……
所以,寶寶的耳朵真的別去掏,就讓耵聹自然的“自生自滅”吧~不過,每天用干凈的毛巾擦擦外耳和外耳道口,這還是要的~
不過,以下情況寶寶的耳朵必須掏!
正常情況下,寶寶的耳朵別去掏,但若是:
·耵聹過多影響了寶寶的聽力;
·因為耵聹導致寶寶耳朵疼痛、哭鬧不休等。
這耳朵就不得不掏了。但,可不是讓你自己動手。遇到這種情況,請盡快到正規(guī)醫(yī)院耳鼻喉科,找專業(yè)醫(yī)生幫忙。
耳鼻喉科醫(yī)生不僅臨床經(jīng)驗豐富,而且有諸多專業(yè)的工具,比如耳內(nèi)鏡、鉤針、小鉗子、吸引器等等,可以在盡量不傷害寶寶的前提下,搞定耵聹~
Ps:但若是寶寶不配合,且耵聹又必須取出的情況下,只能在全麻的手術(shù)下,做耵聹取出手術(shù)。
總之,寶寶的耳朵,家長們別“技癢”就隨便掏~真有需要的話,這種[深入探討]的工作,還是交給耳鼻喉科醫(yī)生吧~
記得把這篇文章
分享給身邊有寶寶的朋友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