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防肌張力障礙,我們要從哪些方面做起呢?
肌張力障礙是一種具有特殊表現(xiàn)形式的不自主運動,多以異常的表情姿勢和不自主的變換動作而引人注目。對肌張力障礙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1652年Tulpius對痙攣性斜頸的描述,1911年0ppenheimsh首次提出變形性肌張力障礙一詞以強調肌張力變化的特征。但人們也認識到該病尚有異常運動、姿勢扭轉、逐漸進展等特點,可能是一種遺傳性、器質性病變,故Flatau與Sterling建議稱之為進行性扭轉痙攣。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的肌張力障礙的定義是1984年由國際肌張力障礙醫(yī)學研究基金會顧問委員會提出的:是指一種不自主、持續(xù)性肌肉收縮引起的扭曲、重復運動或姿勢異常的綜合征。其特征性表現(xiàn)就是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(xié)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不自主運動和異常姿勢,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肌張力增高或減低。國外原發(fā)性肌張力障礙的調查顯示患病率為370/100萬,按此推算,世界范圍內的約有300萬人患有該病,實際上由于認識不足造成的漏診或誤診,實際的患者數(shù)要高于此。而對于繼發(fā)性肌張力障礙,數(shù)目就更難統(tǒng)計了,例如,約1/3的腦癱兒童可有肌張力障礙,約1/3的帕金森病患者可在病程中伴有肌張力障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