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血糖反應,也應按低血糖處理
糖尿病人有時候預感到自己可能要低血糖了,但檢測出的血糖卻并不低,這種情況是為什么呢?又該如何處理呢?何謂“低血糖反應”
對于大多數(shù)糖尿病人而言,饑餓癥狀的輕重與血糖的高低基本一致,但也有例外,有些糖尿病人出現(xiàn)心慌、饑餓等癥狀時,測血糖并不低,我們將這種情況稱之為“低血糖反應”。
“低血糖反應”的原因
“低血糖反應”主要見于治療過程中的糖尿病患者,其原因多是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時間內(nèi)下降過快引起升糖激素釋放(如兒茶酚胺)有關,這時盡管血糖沒達到低血糖標準,但病人仍一時難以適應。還有,糖尿病人由于存在胰島素分泌不足及胰島素抵抗,葡萄糖不能被轉運到細胞內(nèi)為機體所用,所以盡管血糖不低甚至偏高,但細胞內(nèi)缺乏葡萄糖,因此,仍然會有饑餓感。再有一點:許多病人甚至包括一些基層醫(yī)生對于低血糖的診斷標準不清楚,誤認為只有當血糖≤2.8 mmol/L方可診斷為低血糖,才需要處理,其實,這只是針對健康人。對于糖尿病人,只要血糖≤3.9 mmol/L,便可診斷為低血糖,就需要及時處理。
如何對待“低血糖反應”
“低血糖反應”不可輕視,原則上應按低血糖同樣對待。尤其是特別是老年人以及有心血管合并癥的糖尿病患者,一旦出現(xiàn)明顯的心慌、出汗、手抖等低血糖癥狀,一定要及時檢測血糖及心電圖,在排除心源性因素的前提下,一定要及時補充碳水化合物,以迅速緩解低血糖癥狀,防止誘發(fā)心腦血管意外。那種認為“低血糖反應”不是低血糖,因而不需要處理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。
如何預防“低血糖反應”
為預防“低血糖反應”,患者應注意以下幾點:
1、降糖藥物的使用應從小劑量開始,逐漸遞增,降糖速度及幅度不宜過快、過大;
2、飲食控制應循序漸進,不宜矯枉過正,注意少吃多餐,尤其是在兩餐之間及睡前少量加餐。
許多糖尿病患者都有這樣的體會,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饑餓感越是明顯,一旦病情穩(wěn)定、血糖控制好了,饑餓感也隨之減輕或消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