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孢菌素的特點
頭孢菌素的臨床特點?。?)頭孢菌素僅僅對細菌感染有治療作用,對病毒、支原體、衣原體、真菌 (霉菌)等引起的感染無治療作用。因此只有當臨床診斷為細菌感染(如血常規(guī)中白細胞明顯增多和或中性粒細胞比值升高)時,應(yīng)用頭孢菌素治療才有作用。
?。?)不同的頭孢菌素的抗菌作用范圍不同。按抗菌作用的特點臨床上將頭孢菌素分為四代。
第一代頭孢菌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鏈球菌等革蘭染色 <h呈陽性(G )球菌的效果比第二、三代強;對革蘭染色 呈陰性(G-)菌治療效果較差。對銅綠假單胞菌、厭氧菌不僅療效不佳, 甚至具有一定的腎毒性。代表藥物主要有:頭孢氨芐及頭孢拉定等。
第二代頭孢菌素提高了對G-桿菌產(chǎn)生的內(nèi)酰胺酶穩(wěn)定性, 抗菌作用加強;對G- 菌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強,抗菌譜也較廣, 對G 球菌抗菌活性較好,與第一代相比,不良反應(yīng)降低。對厭氧菌療效增加;對銅綠假單胞菌、綠膿桿菌與第一代相同( 療效不佳);與第一代相比,腎毒性有所降低。代表藥物主要有:頭孢呋辛及頭孢克洛等。
第三代頭孢菌素與前兩代相比,第三代頭孢菌素對G 球菌的活性降低,增強了對G-桿菌內(nèi)酰胺酶的穩(wěn)定性,有高效抗G-桿菌作用,明顯優(yōu)于第一、二代;抗菌譜明顯擴大,增加了對厭氧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的抗菌作用。第三代頭孢菌素可到達不同組織、滑膜腔、體液, 對于腦膜炎癥患者可直達患者腦脊液;無腎毒性。代表藥物主要有:頭孢地尼、頭孢克肟等口服藥物;頭孢他啶及頭孢哌酮等注射藥物。
第三代頭孢菌素是在醫(yī)院內(nèi)應(yīng)用最多的頭孢菌素,根據(jù)其殺滅革蘭陰性桿菌的特點分為兩類。一類以殺滅腸桿菌科細菌如大腸桿菌、變形桿菌、克雷伯桿菌為主,亦有殺滅革蘭陽性菌的作用,常用的有頭孢三嗪(頭孢曲松,又稱為菌必治)、頭孢噻肟等;另一類以殺滅銅綠假單胞菌(又稱綠膿桿菌)為主,亦包括其他革蘭陰性桿菌,常用的有頭孢哌酮和頭孢他啶。
第四代頭孢菌素較第三代對G 球菌抗菌活性增強,但不如第一、二代。與第一、二代相比,對檸檬酸菌屬及沙雷菌屬等療效顯著;在細菌細胞壁穿透性方面顯著強于第三代。對耐藥菌的抗菌作用增強,臨床多用于重癥細菌感染。代表藥物主要有:頭孢匹羅、頭孢吡肟等。
?。?)頭孢菌素根據(jù)其代謝和排泄途徑分為肝腸排泄和腎臟排泄藥物。例如臨床常用的頭孢哌酮主要經(jīng)肝腸排泄,對膽道和腸道細菌感染治療作用明顯;頭孢他啶主要經(jīng)腎臟尿液排泄,對尿路細菌感染治療作用較強。經(jīng)肝腸排泄的藥物對肝功能有影響,肝功能異常和膽道阻塞時不宜使用;肝腸排泄的藥物影響腸道正常細菌的生存,常導致維生素B、K的吸收減少和腸道菌群紊亂而引起腹瀉,用藥時應(yīng)注意預防。經(jīng)腎臟排泄的藥物對腎臟有一定的損傷,尤其以第一代頭孢菌素為明顯,腎功能不全時就慎用或減量使用;同時應(yīng)避免與其他影響腎臟的藥物如呋塞米等同時使用。頭孢三嗪同時經(jīng)肝臟和腎臟雙途徑排泄,臨床用藥的安全性較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