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(yī)者之心
醫(yī)者的憐憫之心不該只給患者2015-04-14 醫(yī)脈通
??導讀
在這個災難頻發(fā)的世界,一個人的離去,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。
作者:張文軍
本文系作者投稿文章(tougao@www.genefish.cn),轉(zhuǎn)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。
周曉輝醫(yī)生自縊事件后,我們看到了醫(yī)者異于尋常的團結(jié),都在發(fā)微博,轉(zhuǎn)微信,書寫悲傷,包括我在內(nèi)。
可這有用嗎?特別是對已經(jīng)死去的人。遺留下來的一切,他的親人還是要獨自面對以后很長的日子,這種傷痛,不是短時的安慰和成堆的花環(huán)就能平復的。在這個災難頻發(fā)的世界,一個人的離去,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。
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,終歸會煙消云散于人們的關注,這已不是先例。
是否,我們應該學會思索,如何在悲劇發(fā)生前做些什么?
我的朋友圈里,寫詩的依然抒著情,旅游的依然在路上,與醫(yī)無關的人沒有為之改變什么。只有醫(yī)者,似乎在瞬間都有了感慨,都以黑色的絲帶表達著自己的態(tài)度,無一例外的憤怒,譴責,感慨,最后都以一聲嘆息畫上了問號,省略號。
既然我們是孤獨的,那就自己給自己點溫暖吧。我記得,一個前輩說,當好醫(yī)生,首先要常懷憐憫之心?,F(xiàn)在的我,有了一層新的理解,憐憫,除了對患者,也要對同事,對自己。看著下夜班同事熬紅的雙眼,要學會憐憫他們的辛苦;聽見自己肚子咕咕的抱怨,要學會憐憫自己的饑餓。
曾記得,為了一堂教授的講課,下班后飛奔前往,顧不上吃飯,只為一個靠前的座位。汗流浹背,饑腸轆轆,都不自覺。
曾記得,為了那些遠來的病人,加班診治的堅守。似乎只有這樣,才配得起醫(yī)者仁心的贊頌。無奈的是,這些默默的給予,卻換不回該有的理解。
少一些比較,多一些鼓勵,少一些默然,多一些問候。在困頓之時的一聲問候,一個電話,一個短信,我想這才是給予我們這群地球上最孤獨的前行者的開胃小菜??上У氖牵F(xiàn)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里,曬的不全是關愛。
慶幸的是,我所在的科室,會有人在你過生日之時,為你送上一束鮮花,一份小小的安慰。春節(jié)的時候,會有人送上一個薄薄的紅包,致謝你的家人。每個月的聚會,也會觥籌交錯,述說衷腸。
有這樣的氛圍,即使身處寒冬,也會倍覺溫暖。
斷了線的風箏,失去了牽絆,找到了自由,卻也飄忽的無法自控,終會消亡。人生寧愿多一些牽絆,包括友情與親情,行走才會有所方向,而完全丟下之時,也是心死之時。
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那根稻草,我想,就是無人問津的冷漠。如果,多一些自己的釋放,多一些朋友的關愛,結(jié)果能否不同呢?
不愿去想象縊者生前最后的念想,也無能去責怪患者的無情,醫(yī)院的不作為,因為,這所有的一切,在生命消失的時刻,已經(jīng)無足輕重了。人死不能復生,學著面對和領悟,也許才是最好的悼念。
清明時節(jié),雨落紛紛,讓愛穿起雨滴,讓生命不再斷線!注定孤獨的我們,有了你的一聲問候,心會變得溫暖許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