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癥醫(yī)學新進展
1.急性呼吸衰竭
A.高流量鼻導管氧療(HFNC)
過去20年,經(jīng)鼻導管高流量加溫濕化給氧系統(tǒng)已被研發(fā)用于替代標準的氧輸送系統(tǒng)(如文丘里面罩)和無創(chuàng)通氣(NIV)。在310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不伴高碳酸血癥的患者中進行的HFNC、標準氧療、NIV隨機化試驗表明,雖然在氣管插管的比例上與NIV或標準氧療接近,但HFNC可顯著增加無呼吸機時間并降低ICU及90天死亡率。在一項包括238例嚴重初始低氧血癥(PAO2/FIO20.05),而且ELS組導管相關性的膿毒癥比例竟然更高(P=0.03)。因此,該研究是對類似于ELS封管預防CRI的挑戰(zhàn)。
www.genefish.cn
很多非感染性情況可能導致SIRS的發(fā)生,但SIRS標準以往常用于膿毒癥bundle并作為臨床試驗的入選標準。而需要兩項或更多的SIRS標準用于定義嚴重膿毒癥確實會排除很大一批具有類似表現(xiàn)的患者。另一方面,Churpek及其同事在一項研究中發(fā)現(xiàn)將近一半的病房患者至少一次符合SIRS標準,該研究強烈建議使用SIRS兩項或以上標準作為膿毒癥篩查工具不切實際。對此,最新的sepsis-3定義不再沿用SIRS標準。






閩公網(wǎng)安備 35010202000982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