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草鍋下黃土治虛寒便血如神
柴草鍋下的黃土,叫灶心黃土,又叫伏龍肝,見于黃土湯,是東漢時期張仲景所創(chuàng)之方,載于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由甘草、干地黃、白術(shù)、炮附子、阿膠、黃芩、灶中黃土組成,其中亮點就是灶中黃土這味藥,為久經(jīng)柴草熏燒的灶底中心的土塊,其性溫,極擅溫中收攝,擅治脾虛寒之便血、崩漏、帶下等。
曾治外地陳姓老太,78歲,患宮頸癌保守治療,放療后出現(xiàn)噴射狀便血,每大便,則血隨大便噴射而出,導(dǎo)致貧血,乏力。由于地遠(yuǎn)體弱,病人未來,由她的大兒子從外地來福州求診,我給她開了黃土湯,特別交待要到農(nóng)村找到柴草鍋下的灶心黃土,用它先煮水,再用黃土水再熬其它的藥材。
7天后,其子再次來到我的門診,喜悅之情溢于言表,云服完后其母便血即止,只不過擦便時便紙上有血。只是灶心黃土不易找,緣由農(nóng)村土鍋漸少,尋其伏龍肝頗為不易。農(nóng)村人較為講究,認(rèn)為灶王爺不易冒犯,只是黃土抽掉后,用錢填上即可。其后守住黃土湯治療月余,老人家氣力漸增,便血再未作。
可見灶心黃土實為治虛寒便血的神奇之藥。